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正文

黄河文明中心“科研协同育人计划”本科生实验班开展学术考察活动

2020-12-08

2020年12月6日,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协同育人计划”本科生实验班全体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赴焦作市武陟县开展第一次学术考察活动,参观怀县故城遗址考古工地、妙乐寺塔、嘉应观。

活动第一站是怀县故城遗址考古工地,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刘中伟老师带领2018级考古学专业27名同学,已经在此工作近一百天。

刘中伟详细介绍了怀县故城遗址从历史文献记载到确立基本位置、再到正式开掘动工的全过程。他表示,怀县故城作为西汉时期河内郡的郡治所在,是汉代地方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前考古钻探以进一步确定城门、道路、及各功能分区位置为目标。而最终目标则是通过这一阶段对于郡治的考古研究,再进一步细化到县治、再到乡、村聚落的研究分析,最终复原出汉代郡、县、乡邑和村落的社会结构、社会模式及其布局方式。

随后,同学们在考古学专业学长的带领下,使用考古工具“洛阳铲”开掘土地,亲自体验了考古钻探,纷纷赞叹考古发现历程之奇妙。

实验班师生第二站参观了五代佛教古塔妙乐寺塔,妙乐寺塔又名妙乐寺真身舍利塔,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塔之一。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诸层檐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铁风铃、清脆悦耳之声数里可闻,师生均惊叹古建筑的美轮美奂。

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武陟县嘉应观,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嵩峰接待黄河文明中心实验班师生,并从嘉应观名字由来、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三个方面,热情讲解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嘉应观虽小,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治理黄河史。嘉应观始建于1723年,是清朝雍正皇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建造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建筑布局效仿故宫,集宫、庙、衙署为一体。观内有雍正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铜碑,立在一河蛟身上,意在镇恶。武陟地处悬河头、百川口,历来是治河的关键要地,是了解中国治黄文化的窗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嘉应观东大殿和西大殿内供奉的10位河神,又称“龙王”,均为彪炳史册的历代治河功臣,把人升格为神来祭祀。

短短两个小时的嘉应观讲解和参观,同学们了解到了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东汉王景“十里立一水门”的分流方法、元代的“贾鲁治河”,再到清代林则徐被发配新疆途中,正遇黄河决口,虽百病缠身,他仍抱着“亿民命重身家轻”的信念,改程到开封组织堵口,并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治世名言;并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留下的坚韧不拔、坚强图存的精神与黄河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黄河治理的形势下,不仅实现黄河的岁岁安澜,而且还保持黄河21年不断流,开启了黄河文化的新篇章。

黄河文明中心成立“科研协同育人计划”实验班,旨在积极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探讨“多学科——跨学科”的培养计划,将本科生教育和培养融入到科研机构之中,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创新,实现“N+1”模式教学,发展和弘扬黄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