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全面、系统地呈现和可持续发展?不少人认为,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是最好的载体。换言之,打造好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有了根与魂。
长期以来,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广受关注。现实中,不少地区或学校,遇到了缺师资、缺教材,碎片化、不系统,重知识、轻兴趣,课时紧、难安排,家校分、衔接难等问题,而缺少统一的实施规划,更是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建设遭遇瓶颈的关键所在。
近日,《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南方+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磅报道,重点聚焦阳山县打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的一招半式,以期从中摸索出文化立校、文化兴教的经验。综观阳山县的做法,从以“思贤、学贤、育贤、用贤”的“贤文化”探索,到校园内一墙、一石、一廊“会说话”的塑造,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小组”这一“智囊团”的建立,到校园文化“百花齐放”局面的形成,从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到在学生心中根植求知的“种子”,无不突出反映当地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厚底蕴。深入分析阳山县的探索与实践,无论是学校环境的打造,还是学校精神的树立,或者是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把传统文化融入贯穿其中,这些做法或经验,有其可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贯穿到每个环节,关键在于做好全方位的谋划和部署。或者说,做好“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各领域。”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来打造。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已做好整体的谋划和部署。对地区教育部门和具体实施的学校而言,也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与规划。
对于地区教育部门而言,要立足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当中。以阳山县为例,透过“5年来该县主要从‘三打造两构建’开展辖内校园文化建设”“5年间,新建的5所新学校均融入‘贤’文化元素”“将韩愈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生态阳山,善美之县’的发展内核之中”等可以看出,该地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长远的发展路径规划。应当说,这也是当地校园文化形成体系性建设和发展路径的关键所在。
站在学校层面而言,让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书本上、课堂内、学校中是基本要求。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真正的成长,更是题中之意。如,透过阳山县黄埔学校以“每周一诗”等方式传颂韩愈名作、第三幼儿园以“二十四节气娃”等方式传播本土文化、第一小学以石头彩绘工等方式开展校园文化塑造等可见,该地校园文化“百花齐放”局面的形成,与地区教育总体发展的前瞻性规划密不可分。
当然,校园文化的融入和贯穿不仅仅在校内,也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单兵作战,也需要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比方说,无论是寒暑假里“日行一善”的“德育作业”,还是引导学生发现“家里的老规矩”,无论是重阳节敬老活动,还是志愿服务,在引导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同时,让走进校园的传统文化“走出去”,以学校教育牵动家庭和社会教育。唯其如此,校园文化建设才更有生命力。
【作者】李荣灿
作者简介:李荣灿,清远市市直单位干部。近年在《人民日报》《求是》《经济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网站发表文章数百篇数十万字,其中37篇评论言论文章在《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人民论坛、评论版及其公众号刊发,撰写的文稿先后在《求是》2019年19期和2020年19期刊登。个人著作《教育,倾听心灵的声音》曾由全国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