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件资料 >>   正文

2019年第5期 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

2022-04-25

2022年04月25日    编辑:王立士



2019年第5期 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
发表时间:2019-02-18 来源:党建网-《学习活页文选》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田芝健 杨建春


  增强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实施全面从严治党之“凝心铸魂”工程,夯实强党强国强军的自信文化基础。

  科学把握坚定和增强“四个自信”的客观要求,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发展的特定时空所具有的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对自身力量可依赖性的正确认知、对自身所从事事业正义性的深刻把握、对外部世界所存在的诸多风险的敏锐洞察、对自身战胜困难攻克障碍达成目标并争取美好前景所具有的必胜信念等组成的文化观念体系。对于身处困境逆境险境的人和团体而言,对于面临外部强大压力、内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处于关键阶段、自身优势培育和发挥尚有巨大空间的国家和政党而言,培育和践行健康的自信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健康的自信文化排斥自满文化、自傲文化、自封文化,同时也排斥自卑文化、自贬文化、自欺文化。具有健康的自信文化的人、民族、政党、国家,不自我膨胀,不自我狂妄,不自我迷恋,不自我麻醉;不崇洋媚外,不泥古不化,不妄自菲薄,不自我堕落。健康的自信文化是自省、自觉、自强的文化。自省,表现为主体对本民族和祖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省思,明白自身优势并发扬之,明白自身不足并弥补之;自觉,表现为主体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使命有自觉认识和把握,并在自我觉醒基础上主动为理想而奋斗;自强,表现为主体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自主创新、自强不息。培育和践行自信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四个自信”的文化基础。要言之,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政党或其他团体以及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基于对自身和外部情况及其实力对比的清醒认知,对自我价值、自身能力、未来预期的充分肯定和信任,是自信认知、自信心理、自信意志、自信行为等方面的总和,在社会发展中表现为对自身发展基础、发展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命运的坚定信念。新时代要大力加强自信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树立和践行新时代健康自信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锐利的思想武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在各种机遇和挑战面前临危不惧,临战不乱,胜而不骄,挫而不怨,最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以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国史、客观把握国情、不断增强国力、共同兴旺国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现实站位、未来定位作出科学判断,对社会发展前途、国家前进方向、良好前景预期作出清晰研判。

  以坚定和增强“四个自信”为内核,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归结起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包括对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开展的伟大斗争、推进的伟大工程、要实现的伟大梦想的必胜信心。“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出现了14次,由此可见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和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为“四个自信”提供自信文化滋润和自信文化支持,以健康的自信文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信仰定力、信心定力、信念定力,使我们的前进步伐迈得更加坚实、更加从容、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继续增强国家硬实力、进一步夯实硬实力基础的同时,还需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大力培育自信文化,夯实自信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正确性、行动指南科学性、制度体系合理性、文化价值引领性的充分认知、高度认同、实践确证。换句话说,我们亟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践中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

  在彰显中华民族自信中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一是中华民族曾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荡、战争磨难和许多自然灾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仍然充满艰难险阻,但中国人民始终对美好梦想充满信心,依托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自信、民族自强进行不懈奋斗和追求。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文化有了极大成长,我们对自身实力、所处阶段、国际地位的认识更为清晰,前进步伐越加从容,对前进道路更为明确,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自信、任务自信的民族共识基础。二是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要走自己的路,顺应世界大势,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都离不开自信文化强有力的滋润和支撑。三是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往日益便捷、交流不断深化、交锋不时出现、交融创新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错综复杂,树立和践行自信文化,才能有效兼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有效抵御一切腐朽文化的渗透,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有效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中培育和践行新时代自信文化。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新时代改革开放自信。全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协调推进,增强经济发展自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依靠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政治发展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增强文化发展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自信,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改革开放自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对内开放,外增影响力、内增凝聚力;增强绿色发展自信和生态文明建设自信,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地培养自信思维,提升自信认知,培育自信心理,提高自信能力,不断提高自信文化品质,使自信文化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弘扬,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能动作用。同时,培育和践行健康的自信文化,保持头脑清醒不迷糊,信念坚定不犹疑,忧患面前不悲观,自强不息有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在鼓励和支持全体社会成员创新创业实践中不断追求美好愿景、创造美好生活、体验美好人生、实现美好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正坚定自信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选自2019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和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苏州大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苏州大学基地主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