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我们在这个美好时节隆重举行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各地的3608名研究生同学。在此,我谨代表河南大学全体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选择河南大学,为这所百年学府增添新的力量!
河南大学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教育规模和学科门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培养了近4万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成为我省乃至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生教育为我校学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座的各位研究生,你们经历各异,专业教育背景不同、内心深处学习的目的和追求也不尽一致。当你即将跨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时,也许你憧憬和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为何而来,目标又是什么,怎样度过一段别样的学术生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愿意跟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如何不负韶华,潜心学术,面向未来?
首先,大学之根本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在人类面临全球能源与资源、环境等多种危机之时,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而至,在我们国家某些领域受阻于高精尖科技创新而被“卡脖子”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功能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大学的创新包括创新文化和思想、创造知识和技术,无论哪种创新都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极大的推动力。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诞生给社会提供更高尚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使人们进一步明确为何生存和发展。一系列的判断形成理论,理论的系统化就成为创新思想。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大论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端无不起源于大学思想创造和基础研究。大学有一批值得尊重而又有理想的人、一批充满激情而渴求创造的人,因此,在研究生学习的新阶段,要不断激励自己追求知识的热忱,培养自己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受固有思想和现有知识的束缚,善于检验自己的设想和判断力,养成不断学习和猎取多学科知识并交叉融合的意识与习惯。
其次,大学功能也包含传承文化、创新学术。凝练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蔡元培先生曾经强调: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如果强调大学不受约束的独立性,这样的大学就是象牙塔,很容易成为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学术一方面的确很深远,总是涉及一些玄奥的概念、理论、假设和求证,但另一方面,学术又同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连,绝对脱离人生、脱离生活实际的学术是没有的。作为研究生,在象牙塔里做高深学问,要保有书生本色的理想和希望。同时,还要鼓励自己走出象牙塔,寻求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国家需求。但在我看来,更要克服另一种倾向:将学术作为手段,附庸风雅,把文凭作为谋求职位、名利等可见的短期利益的跳板。我们的学术道路面向现实又超越现实,应借象牙塔的清风,吹散弥漫在学术界的那一丝丝乌云。
第三,如何发展学术,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独立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呢?
一要坚守学术理想。学术理想是学者胸中对学术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即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有理想,才会有勇气、有执着、有激情,才会有献身精神,无畏失败、宽容失败;才能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才能传承河大严谨、朴实的学风,才会有博大和开明的校风。王安石探索非同寻常的景色:“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要欣赏这种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有志、有力、勤奋和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这正是我们实现学术目标的基础。因此,坚守学术理想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或开拓前人未涉的领域。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科学的魅力就在于选择一条可靠而未被证实的思路。
二要保有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囊括着世界的无限可能,推动着人类进步。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面前,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探索的未知领域,这些未知领域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在我们的心目中,将其作为一个目标,在凝视深思、苦苦求索中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正因为问题永无终极的答案,想象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你的学术生涯里,请保持你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唤醒你的想象力。我不知道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如何发展,但我相信无论做什么,一个有想象力的人能做得更好,想象力就像是翅膀,带你搏击长空。
宽厚的学术基础是发挥想象力的前提。构建学术基础不但体现在持之以恒学习、获得书本知识,形成良好的学养,也体现在经历丰富的实践过程和拓展宽阔的视野。例如,如果从山林和田野,激活自己的嗅觉、视觉、味觉和听觉,感悟大自然动态和细节的精彩变化,行云流水、万仞壁立,培养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取经用弘,融会贯通、经世千般,行万里路、阅事无数,读万卷书。这样基础上的想象力,才能如虎添翼。孔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强调自己的能力来自少时底层的历练,干得了粗话,才能心灵手巧,融会贯通。
三要兼具人文和科学的素养。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使人理智;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使人虔诚、富有激情。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化。经典告诉我们,越是具有个性越具有普遍意义。例如,许多著名作家笔下家乡的精神美、乡土美,这是永恒的,生于斯,长于斯,特有乡土风味,使得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散发出不尽的特有魅力,孙梨的白洋淀淳朴气息、老舍的北京味道、贾平凹的商州山情野趣都是不可替代的,带给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奇妙力量。
科学工作者能够深刻感悟和享受这种人文气息,和创造的才华有机融合,将创新研究带来无限的启迪。中国科学迅速发展,许多成果刊发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更有许多重大发现被选为杂志封面。家喻户晓的中国特有文化和经典元素,如太极图、悟空、哪吒、后羿射日等不仅启发科学发现的过程,并被用以形象的描述科学发现结果,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和传播力。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保证物种的纯系遗传理论假设。最近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拟南芥的雌性器官还可以分泌四个没有物种特异性的吸引花粉管的小肽信号,证实了160年前的科学假设,并将其命名为“绣球”。用中国古代女子抛绣球选丈夫的故事,解释被子植物种间隔离,把耳熟能详的中国文化融入基因命名中,识别度高、启发性强。这种重大发现和文化经典的结合,彰显了科学、人文的有效统一和再创造。
同学们,迈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培养兴趣和树立目标,就像海洋中点亮的灯塔,引领你的航程。拓展治学之道,成为你前行的“风火轮”,在一片苍茫的荒原上,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前人从未涉足的学术之路。无论面临多少困难、挫折和失望,我都希望你们能够坚持梦想,潜心学术,度过一段充实而有挑战的研究生时光。
我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德伯格在《遗传学年评》中的一段话与同学们共勉:“关于创新型人才,貌似对于品质上的要求往往认识不足,例如:想像力和严谨性;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尊重,谦虚大度和冒险进取;勤于实验和善于思考;个人奋斗和分享见解和实验材料,专和博,这些都应协调在一个科学家身上……科学家对于普遍真理的共同追求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纽带,它使人超脱那些令人烦恼的个人间、国家间、种族间、学派间的对立情绪。”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希望的那样:同学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祝愿同学们潜心学术,面向未来,在河大度过一段令人难忘而又美好的学术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