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之窗 >>   正文

如何让学生在“日用而不觉”中受益终生?就校园文化建设怎么做,师生们提了这些建议……

2022-12-27

 

 

如何浓郁文化氛围,适应新时代青年的文化生活需求,让学子们的青春更澎湃、思想和生活更鲜活地表达?“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日用而不觉’中影响终生、受益终生。”校党委书记焦扬说。


12月2日下午,焦扬调研“以美育德、以美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实地走访中华文明资源中心、油画工作室和陶艺工作室等,并与师生开展座谈交流。副校长陈志敏及相关部处陪同走访调研。


走访中华文明资源中心、勾勒未来复旦文化中心图景


2017年开始,复旦相辉大草坪西侧启动地铁18号线复旦大学站的建设,同时启动的,还有学校100号、200号楼的复建及周边建筑群的新建。历时5年,这块区域得以重新规划,建成中华文明资源中心。

 

焦扬一行来到中华文明资源中心,考察了解未来的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场地和规划情况。焦扬听取博物馆负责人对新博物馆设计布局和展陈内容的介绍。如何建设好新博物馆,发挥育人作用?相关负责人提出以活动为抓手,“做好常设展览,做好特展临展,做好配套的教育活动、体验活动”。

 

校史馆是学校的精神殿堂,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焦扬听取相关负责人对校史馆展陈内容、展览策划、设计理念等方面的介绍。焦扬表示,复旦大学新校史馆的建设要展现学校砥砺奋进、辉煌灿烂的百年办学历程,要加强互动开放的展陈设计,体现一流大学的精神面貌,让海内外师生校友广为认同、振奋自豪。她指出,要落实责任主体、成立专班,明晰校史叙事逻辑,精心设计落地方案,通过校史展览呈现复旦人的价值观,呈现复旦立德树人、办学治校的理念。

 

对于艺术馆的修建,焦扬表示,要活用这片宝地,为师生们创造友好的文化活动空间。“这里是未来复旦文化的中心场景,要建好、用好。”焦扬叮嘱,要健全管理体系,做好保障运维和支撑服务工作,利用中华文明资源中心这一文化园地,把校园文化、校史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呈现复旦底蕴、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参观北区艺术教育中心油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


 

随后,焦扬一行来到北区艺术教育中心。油画工作室里,不同学院的9名同学飞舞画笔,墙壁上,挂满了学生们写作课上的作品。焦扬察看工作室环境,听取负责人对油画通识教育、工作室运营使用情况的介绍。

 

“同学,你是哪个专业的?之前学过吗?”焦扬询问现场的学生。她们有的来自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有的来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有的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因为共同的兴趣,相聚一室。听到同学们说很开心能在复旦发展兴趣,焦扬表示高兴与赞许。

 

在陶艺工作室,同学们或在拉坯,或在捏塑,不时传来阵阵笑语。学生通识课堂和陶艺协会活动在此进行。陶艺课程深受同学们欢迎,选课要“秒杀”。陶艺协会每两周组织1次,面向学生开放工作室,给更多同学体验陶艺的机会。现场,焦扬听取工作室负责人介绍,观摩学生制作,与学生展开交流。焦扬表示,艺术教育中心通过教学实验实践场地,为学子们打造兴趣探索的园地,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土壤,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焦扬:以美育德、以美育人,人人成才、人人文化


在北区亚青中心二楼多功能厅,焦扬与师生代表就“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好推进以美育人工作”进行座谈。

 

“最是书香能致远。”焦扬指出,校园文化很重要的有三块,一是阅读活动,二是体育活动,三是文化活动;德智体美劳,五维育德,缺一不可。焦扬强调,以美育德、以美育人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复旦秉持全人教育理念,要培养全面发展、大写的人,培育有情趣、有格局、有才情的人。


如何让大学生在校生活丰满充实、自豪满足?如何让学生有路径渠道实现兴趣爱好,在知识学习、学术生活之外,有自己心仪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破题之路。


就加强文化校园建设,焦扬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创造校园美育环境,丰富拓展文化空间。千方百计挖潜改造,开放空间给社团和文艺爱好者,营造文化氛围,既要形成主题性的雕塑等活动场景,又要打造“小而美”的文化场景,滋养学生成长。二要培育美育文化,坚持面向人人、人人参与。学校文艺骨干作为风向标,要引领带动更多学生享受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三要打造文化品牌,形成面向人人的大众文化品牌、群众文化品牌和专业文化品牌。例如,大师剧就是品牌。要把大师剧、校园剧等作为艺术形式的迎新教育,像前两天演出的研支团、博医团这种有意义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校园剧和历史大师剧,列入迎新教育必备内容,上好鲜活的艺术大思政课。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讲述复旦的精神根脉、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四要丰富文化供给侧。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加大供给侧改革。加大空间供给和资源共享,加大课程建设、丰富第二课堂,活用上海“文化大码头”丰厚文化资源,培育丰富复旦文化厚度。


“校园文化陶冶心灵、启智润心,对学生成长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焦扬表示,文化是阳光,要让每名学生都养成一两种陪伴终身的艺术爱好和特长,需要全校共同努力,树立人人参与、人人可得、人人成才的观念,提供多种可能、多种路径的参与方式和通道,面向人人、带动人人,人人成才、人人文化。


最后,焦扬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厚植学校文化土壤,浓郁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个走进复旦校园的学生都能被健康向上、奋发有为、互相砥砺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让复旦校园更加生动可爱。

 

校园文化建设怎么做,师生代表纷纷建言


 

校团委校园文化中心朱逸骏主要负责组织开展面向复旦青年的文化艺术类学生活动。如何把“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一个个场域、一场场讲座、一出出演出付诸实践,是他工作中思考最多的。通过毕业晚会、校园话剧等活动和载体,校团委与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一起努力为“复旦之美、美之复旦”贡献智慧。朱逸骏提议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源投入、贯通制度机制,实现螺旋式上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史卫华表示,图书馆牵头举办“复旦大学读书节”,开展“旦旦悦读”“旦旦思享”等系列读书分享活动、推进各类展览,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将进一步发挥资源和专业优势,为学生美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教职工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发展的软实力。高分子科学系工会主席、妇委会主任周广荣结合自身工作,交流院系教职工文化建设情况,并就共建江湾校区校园文化提出建议和意见。

 

上海医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工部陈思宇自三年前开始从事医学院校园文明文化有关工作,参与上医文化丛书出版、上医文化中心展陈策划等项目。上医95周年院庆之际,带着“如何将无形的文化有形化”的思考,在对上医悠久厚重的文化作出分析后,医学宣传部以广播剧、纪录片、展览、歌曲、新媒体策划、书籍等形式打造一系列文化项目。“我们的目标是让校园文化更多地启智润心,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陈思宇说。

 

枫林剧社社长、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硕士生文泽轩是复旦抗疫原创话剧《山河无恙》的副导演、主演,《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的执行制作、主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者,他认为要帮助同学们感悟校史、体味文化,传承精神、铸就信仰,发扬实践、坚定信念。“只有将校园文化深植于心,与伟大精神文明同行,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这3小时成为我每周最开心的时光。”每周末,学校Echo合唱团成员、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硕士生展可天都会和合唱团成员一起,度过3个小时的排练“必修课”。他还曾参加“致敬红色经典E时代”、“致敬辉煌”等音乐会,参与学院“一二九”合唱比赛的组织工作。未来,依托学校提供的平台,他希望和团队成员一起孵化出更多同学们深度接纳、深度参与、深度热爱的校园文化精品。

 

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法学院本科生沈佳懿分享了在组织校园文体活动中的体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她希望学校有更多可供开展活动的场地,同时完善场地预约租借流程。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她将和校学生会一起,开展多样文体活动,为复旦的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任重书院自管会骨干、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卢嘉妮通过“旦游于艺”传统文化工作室平台,向全校推广中华美育公共艺术活动。她介绍了任重书院三大板块的文化建设,建议学校增添“第一课堂”体验类课程名额,让更多学生接触体验更多艺术形式,拓展校本部文化活动空间,推动校园美育活动创新发展。

 

如何将校园文化内容更精准地输送到学生手中,是研究生会文体活动负责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振炀在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贴近同学们需求,他和团队多次调研,了解真实需求,精准定制内容,推出了一系列兼顾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活动。未来,他将和团队围绕“搭体系、拓渠道、强保障”,主动输送、主动挖掘、主动沟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陆一歆是哔哩哔哩校园生活区UP主、“卿云歌”公众号运营核心成员。成为人才工程一期队员、本科生辅导员后,她申请创建“壹心”实验室网络育人工作室,在对网络空间 “有温度、有深度”的“行为美”的传播探索中,她希望带动更多复旦学生参与、分享,形成共同繁荣的校园网络文化图景。

 

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蒙古国留学生娜拉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问题研究,经常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她希望学校可以通过见面会或定期的书信沟通等途径,构建学生与优秀校友相识的平台;同时希望学校多组织中外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留学生校园文化生活。